- · 《传感技术学报》期刊栏[04/29]
- · 《传感技术学报》数据库[04/29]
- · 《传感技术学报》投稿方[04/29]
- · 传感技术学报版面费是多[04/29]
我国高校学报编辑学术精神塑造研究(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评价体系不合理 合理的职称评价体系可以促进高校学报编辑对工作和学术研究的热情,并保证其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规划。相反,不合
2.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评价体系不合理
合理的职称评价体系可以促进高校学报编辑对工作和学术研究的热情,并保证其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规划。相反,不合理的职称评价体系让学报编辑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厌恶心理,从而不得不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来完成学术成果数量上的要求。刘逸君在《美国学术评价制度与实践及其启示》中指出,美国完整的学术评价制度包括同行评议制度、匿名审稿制度及违规惩戒制度。此评价制度以学术研究人员和学术团体自律为基础;以完善的学术制度为核心;以严厉的惩戒制度为后盾;以客观中立的专业评价为依据;以奖励制度作为激励机制。[2]当前,高校大部分学报编辑评职称走的是出版专业编辑系列,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此系列职称评定难度较高,初级、中级需要通过国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考试,也就是以考代评。考试共两门,即《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和《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相关教材很难买到,相关的辅导班也没有,每一科目的满分为200分,考试时长3个小时,考试内容信息量大,内容广,两个科目必须同时通过,考试难度较大。因此,自2002年首次举行出版职业资格考试以来,该考试每年的通过率大概在25%到30%之间,通过率较低。倘若无法通过此考试,就无法晋升职称。另外副高和正高仍旧实行职称评审方式,要求编辑不但要刊发论文,而且要求高校学报及学报编辑自身获得一些相关奖项,难度也较大。高校学报编辑获得的奖项一般为学会颁发,有的学校不认可,认为没有政府部门和教育厅的章。而高校学报编辑在评职称时,是和其他出版单位的编辑放在一起评的。如出版社的编辑,他们出版的图书获奖比较容易,且是政府奖。这样导致学报编辑在出版专业评职称时缺乏竞争力,很难通过评审。此外,高校学报编辑部属于高校教辅部门,职称人数配额少,尤其是高级职称的名额更少,即便编辑评上高级职称,在评聘分开的体制下,很难被聘到高级职称岗位。编辑在这种体制下,容易产生学术不端行为,如考试作弊,或者通过不合理的手段刊发文章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学报及学报编辑边缘化现象严重
据笔者了解,当前,高校学报大都属于教辅部门,部门小,人员少,工作量大。长期以来,高校学报处于学校边缘部门,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办公条件较差,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都得不到及时更新。拿笔者所在学报来说,一台打印机用了二十多年还得不到及时更换,严重影响了编辑的正常工作。其次,编辑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少,就拿笔者所在的编辑部来说,编辑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一般只有每年去呼和浩特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培训中心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一年一次必须参加的内蒙古专业技术人员网络继续教育还需要编辑自己掏腰包去学习,严重挫伤了编辑工作的积极性。再次,学校对学报编辑职称评定等不够重视。学报编辑人员少,副高以上职称评定时,学校没有设专门评委会对编辑职称进行评定,一般都由文科组进行评定,且把编辑系列和图书馆系列放在一起,加之评委对编辑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不了解,有时会出现错评的现象,极大挫伤了编辑工作和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个人层面
1.高校学报编辑个人学术素质的偏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外界不良因素对高校学报编辑的影响必然通过编辑个体而起作用,因此,编辑个体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受自身道德观念影响,错误的价值取向、不良职业道德观以及对人对事的消极态度都使得高校学报编辑学术自律意识淡薄,不证实学术权威,科学精神缺失,得过且过,应付工作,缺乏学术责任感。其次,学术道德自律意识缺失,他律因素没有被内化,自律意识淡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抵制不住各种诱惑,难以控制自己的学术失范行为。再次,对于一些学术规范和法规漫不经心,视而不见,不积极学习相关法律著作,缺乏对学术精神的自我学习、发现和认识。难以做到自我改变、修正和管理。
2.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产生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最早由美国临床精神分析学家弗鲁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社会心理学家马诗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消极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征称为职业倦怠。[4]编辑作为“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职业,可以说是“助人行业”之一。长期伏案、机械性的、无创新的、千篇一律的工作会使编辑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
文章来源:《传感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cgjsxb.cn/qikandaodu/2021/0707/475.html
上一篇:学报对高职院校教师学术素养提升的作用
下一篇:铅卤钙钛矿纳米晶的电致化学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