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华四泉访谈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2)

来源:传感技术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张: 在此期间, 还有别的重要活动吗? 华: 中间我进“五七”干校一年。 张: 现在的青年学人, 一般不很了解“干校”是“干”还是“校”。 请您老

张: 在此期间, 还有别的重要活动吗?

华: 中间我进“五七”干校一年。

张: 现在的青年学人, 一般不很了解“干校”是“干”还是“校”。 请您老启蒙一下我们。

华: “干校” 是“干”的学校, 当然要“干”, 在“干”中学, 参加体力劳动, 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怎么说呢, 干校劳动荒废了所学的东西, 但从锻炼的方面看也是有收获的。 从1970 年暑假到1971 年暑假, 我在“干校”劳动一年整。 地点在江苏大丰县四岔河。 那里是一片盐碱地, 我们的目标是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 为此, 必须先挖沟开渠, 建造排灌系统, 打深井, 抽取地下水, 用淡水灌排, 降低土壤盐碱度, 才能种植水稻使其存活。 挖沟开渠的劳动强度最大。 工具是铁锹, 从地面挖到深约2 米, 特别是从深沟将土甩到地面需要很大力气。 几天下来, 用力的那只手不能自如活动, 手指握紧了就伸不直, 需要掰开才行。 “干校”期间, 我还有一个月去当地贫下中农家中实施“同吃, 同住, 同劳动”的“三同”。 物质上比起“干校”差得多, 在劳动强度上没有干校强。

张: “收获”是说哪些方面?

华: 这个难说。 我觉得在思想方面, 通过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培养了不怕艰苦、 吃苦耐劳的精神;与贫下中农实施“三同”, 了解到广大农民的生活还是十分贫困的; 真正体会到了“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似乎肩上的担子不轻。 在物质上, 我们种下的水稻, 看着长势不错, 油绿绿的, 很喜人,不知产量如何。 离开干校的时候, 还没有到收割期。 但想想不会颗粒无收吧!

华: “五七”干校回来之后, 还有没有其他印象深刻的事情?

华: 那时我们学校开办法语班, 准备将来援助外国, 主要是面向非洲国家。 我就去找当时“革委会”主任, 得到批准后去法语班学习。

张: 这是在哪一年?

华: 大概是在1972 年左右, 学习了两年多。 期间又遇到“运动”, 开始“批林批孔”、 批判“智育第一”等等, 学习无法继续, 法语底子也没打好, 就回到教育系。 以后, 我就到华东师大外国教育研究室。 当时, 所里主办《外国教育资料》杂志, 我开始一边学习, 一边搜集法文资料, 尝试编译工作, 逐渐开始踏入业务领域, 写了一点豆腐块文章。 我很无奈, 机会不少, 却都有始无终。

张: 这时候您就开始与办刊物发生了联系?

华: 那是后来刘佛年校长要编年鉴和办杂志,①刘佛年(1914-2001)湖南醴陵人, 参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创办, 1978-1984 年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校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虽然只是一校之长,但他的眼光不局限于一个学校, 而是放眼全国, 始终关心全国的教育事业。 他又通晓多种外语, 对于世界教育形势也很了解。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 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他觉得没有一本《中国教育年鉴》、 没有几种教育理论刊物, 与泱泱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 所以他当时提出并决定编撰《中国教育年鉴》和一份教育理论刊物。 落实人员的时候, 我成为其中一员, 由此就开始从事这份工作。

张: 年鉴和刊物的办理是怎样操作的?

华: 我们首先进行年鉴编辑的准备工作。 我与另外一位老师一起搜阅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年鉴,以及英、 美、 日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年鉴。 参考这些内容, 我们拟编了一份中国教育年鉴体例的初稿。不过要完成体例中项目资料的收集, 仅凭一校之力, 难以完成。 这样的工作, 由教育部设立专门机构实施才好。 所以, 最后把“体例”初稿交给教育部了事。 刘校长的愿望虽然在我们手中没有实现, 但是后来我国出版了《中国教育年鉴》, 实现了刘校长编撰中国教育年鉴的愿望, 我想其最终出版少不了刘校长的促成作用。

张: 这大概是什么时候?

华: 大概在1979 年到1980 年前后。 经过一段时间发现, 全国教育年鉴涉及范围广泛, 我们人手缺乏, 实在没法操作, 只好放弃。 接下来, 就专心办理刊物了。

张: 当时出现了许多教育理论刊物, 比如《教育研究》(1979 年, 北京)、 《教育发展研究》(1980年, 上海)、 《(现代)教育论丛》(1980 年, 广州)、 《教育理论与实践》(1981 年, 山西)、 《外国教育资料》(1972 年内刊, 1982 年公开发行, 上海)这些期刊。

文章来源:《传感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cgjsxb.cn/qikandaodu/2021/0708/477.html



上一篇:铅卤钙钛矿纳米晶的电致化学发光
下一篇: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传感技术学报投稿 | 传感技术学报编辑部| 传感技术学报版面费 | 传感技术学报论文发表 | 传感技术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传感技术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