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我国高校学报编辑学术精神塑造研究(5)

来源:传感技术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比较枯燥,每年的工作基本相似,单一却复杂,每天低头校对稿件,和文字打交道。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对工作丧失热情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比较枯燥,每年的工作基本相似,单一却复杂,每天低头校对稿件,和文字打交道。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对工作丧失热情,对前途感到无望,工作态度消极,对作者越发没耐心,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清,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转行。在此种“职业枯竭症”状态下,编辑很难树立正确的学术精神,即便曾经有,也会被消磨殆尽。

四、高校学报编辑学术精神塑造的路径分析

编辑是什么?是否仅仅为编辑文字?编辑的追求和价值何在?是否仅仅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答案都是否定的。作为一名编辑,一定要肩负起优秀文化传承的责任,要树立“编辑学者化”的学术理念,坚持主体性原则,主动塑造自身的学术精神。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其提出的著名的“双因素”理论(也叫激励—保健理论)中指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两个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激励因素是指员工满意的因素。由前文可知,高校学报编辑学术精神匮乏,大多来源于保健因素太多,而激励因素太少。要想提高和重塑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精神,我们必须要从多方面入手,这样才能有效重塑其学术精神。

(一)社会层面

1.净化社会风气,营造学术研究良好环境

社会风气是整个社会或社会局部地区的价值观取向。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帮助营造学术氛围。当前我国高校学术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学术与金钱、名利、地位、学位、职称等挂钩,学术评定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加大力度宣传诚信的价值取向。甚至可以将个人学术诚信计入个人信用档案,与个人档案一并保存,加大学术失范的成本,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约束高校学报编辑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避免其今后失去社会公信力。同时,增强对网络环境的净化,加大对网络论文中介和代写代发的查处和监管力度。另外,要利用好媒体这一“公器”,媒体应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客观有力的报道。媒体人要有良知,一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抨击,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学术道德和学术良知,宣扬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有正能量的事件,唤起人们的关注,为学术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完善法律制度,引导学术研究健康发展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术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由,而是要有一定的法律约束的自由。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学术自由的保证和后盾。目前,我国没有一部单独的法律专门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规定和惩罚。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有涉及,但司法界定和惩处规定在法律层面都相对滞后,解释不明确。[5]因此,国家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首先,出台专门性法律,明确界定学术不端行为的范围。分清违法和违规的界限,对道歉、赔偿、罚款、入刑等给出明确的解释,加大惩罚力度。其次,制定相应的保护法律,对举报人进行权益的保护,对被抄袭者给予一定赔偿等。如《举报人保护法》,不但有利于保护举报者利益,避免其受伤害,而且有利于监督,使得个人或者组织敢于举报。再次,应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宏观管理。该部门具有专业性、专门性和相对独立性,对管理中枢直接负责,但又不完全受其控制,负责执行和宣传上对国家相关部门、下对科研机构发布及制定学术规范制度,调查学术不端行为并进行公布。例如在美国,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各层级都建立了专门负责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1992年,美国卫生部成立了专门负责调查和处理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科研诚信办公室(ORI)。

2015年各种学术丑闻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学术环境,甚至影响了我国在学术界的国际声誉。2015年11月23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和自然科学基金会7个部门正式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即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2016年4月17日,教育部官网发布《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征求意见公告,定义了7种学术不端行为,并指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规定应以书面方式实名提出,且罗列出条件和惩罚处理建议。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可以看到,我国关于学术腐败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对于高校学报编辑这一特殊人群的学术规范和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和惩罚机制几乎是空白,还有待加强。

文章来源:《传感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cgjsxb.cn/qikandaodu/2021/0707/475.html



上一篇:学报对高职院校教师学术素养提升的作用
下一篇:铅卤钙钛矿纳米晶的电致化学发光

传感技术学报投稿 | 传感技术学报编辑部| 传感技术学报版面费 | 传感技术学报论文发表 | 传感技术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传感技术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