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华四泉访谈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3)

来源:传感技术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华: 福建还有一个《教育评论》。 张: 那为什么当时要创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以下或作《教科版》)? 华: 创办这个学报, 主要

华: 福建还有一个《教育评论》。

张: 那为什么当时要创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以下或作《教科版》)?

华: 创办这个学报, 主要是刘佛年校长的想法。 在他的心目中, 觉得上面这些刊物, 除了《教育研究》理论性强、 影响大外, 其他刊物的地域性色彩比较强, 影响不够大。 他很有雄心大志。 当时考虑1977 年高考恢复之后, 教育事业步入正轨, 需要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 华东师大教育系恰好具有良好的教育研究的传统。 当时考虑北方有《教育研究》杂志, 南方的话, 华东师大可以在教育研究方面发发声。 这么大一个国家, 没有几份教育理论刊物, 再增加一份也不会嫌多。 创办《教科版》, 这样就能南北呼应, 推动教育理论研究。

张: 最后为何将刊物定名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华: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 科学的春天来了, 各种专业期刊纷纷面世, 层出不穷。 这种形势之下, 申请一个刊号极为不易, 难以如愿。 考虑到我们原来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 “华师学报(哲社版)”)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具有办刊基础, 增加一个刊号容易获批。 于是就以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的名义派人(我也是其中之一)到北京去申报, 后来果然被批准。①华东师范大学《关于增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的请示报告》(1982 年3 月31 日):教育部高教一司: 我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目前已有 “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 “自然科学版” 两种, 有关教育科学论文则刊登在“哲学社会科学版”内。 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也广泛展开, 对教育科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正在积极地、 深入地作理论探讨, 且有大量研究成果涌现。 教育科学方面的论文仍只在“哲学社会科学版”内反映, 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了。 就全国来说, 虽然教育杂志甚多, 但属于理论学术刊物者还为数极少, 以致研究成果不能及时交流。 因此教育界迫切需要再有一份教育科学理论学术刊物, 以作学术交流的阵地。 我校是全国重点师范院校之一, 有一支较大的教育科学的教学队伍和研究队伍, 不久前又成立了教育科学学院, 加强了教育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的力量, 而且还有兄弟师范院校的力量可借助, 是完全能够办好教育科学学术刊物的。 据此, 故拟增设《学报》“教育科学版”, 旨在贯彻双百方针, 交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开展学术争论, 繁荣教育科学。现在回想起来, 当时这个审批也不容易。 折腾了一年多时间, 才最终获批。

张: 当时已经有了《华师学报(哲社版)》, 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也可以得到刊发, 为什么还要创办《华师学报(教科版)》呢?

华: 因为《华师学报(哲社版)》版面比较少, 已经满足不了文章刊发的需求。 刘佛年校长希望通过刊物, 可以将全国各地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汇集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 大家都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人民教育》和《上海教育》等地方教育刊物, 发文的篇幅很短, 版面有限, 理论性文章刊发的机会比较少。 创办一个专门性的理论刊物, 可以一方面介绍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 一方面推出国内教育研究的成果。 刘校长当时提出了两个设想的方案: 一个是编纂教育年鉴; 一个是创办教育理论刊物。 年鉴只是刚开了头, 《华师学报(教科版)》刊号获批之后, 就坚持办了。 我们办刊物, 主要发表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章。 开始是介绍国外的内容多一些, 后来刊发结合我们国家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 刘校长的设想是, 自己没有的, 尽量介绍。 当时, 我们大家都觉得, 我国教育与国外的差距比较大。

张: 当初编辑部是怎样组成的?

华: 因为我们学校有学报编辑部, 所以《教科版》只是编辑室, 设置编辑三人, 编制归属教科院教育科学资料中心。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 或许工作量大, 待遇清苦, 人员发生变动, 最后一年时间只剩我一个人。

张: 那编委会成员呢?

华: 编委会曾经筹划多次, 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建立, 只有一位主编和两位副主编。 第一任主编是张家祥老师。①张家祥(1926—2015)浙江东阳人。 曾任华东师大教育系主任、 《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 上海教育学院院长等职。他曾担任教育系副主任, 研究教育基本理论, 和刘校长一起编纂过教育学教程。 教育心理学是邵瑞珍老师负责, 教育史是张瑞璠老师负责, 号称编辑部的“三驾马车”。 张家祥老师后来调去上海教育学院当院长。 第二任主编就由瞿葆奎老师担任,②“华师人(85)干字第43 号”《任命通知》: 兹任命瞿葆奎同志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 邵瑞珍、 张瑞璠同志为副主编。 特此通知。 校长袁运开1985 年5 月20 日。一直持续到1996 年。

文章来源:《传感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cgjsxb.cn/qikandaodu/2021/0708/477.html



上一篇:铅卤钙钛矿纳米晶的电致化学发光
下一篇: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传感技术学报投稿 | 传感技术学报编辑部| 传感技术学报版面费 | 传感技术学报论文发表 | 传感技术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传感技术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