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华四泉访谈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5)

来源:传感技术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张: 您是怎么想起向钱学森先生约稿的? 华: 不是我想到的。 点子还是瞿先生他们提出, 我只是负责具体操作。 我们知道钱老很关心教育事业, 也对

张: 您是怎么想起向钱学森先生约稿的?

华: 不是我想到的。 点子还是瞿先生他们提出, 我只是负责具体操作。 我们知道钱老很关心教育事业, 也对教育问题很有想法。 约请著名学者谈谈教育问题是我们的一个设想, 希望利用一点名人效应, 于是大胆尝试, 向钱老发信约稿。 我们的运气很好, 隔了一段时间, 竟然寄来了大作, 还附有一份信。 当然回信是钱老授意秘书代写, 但有钱老的亲笔签名。 与其说我们运气好, 不如说是钱老对教育的重视。 钱老后来的“教育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可以佐证。

张: 这种纯粹学术性的交往还是蛮好的。 教育学的青年学人, 对钱学森与您的通讯感兴趣。 您方便展示一下吗?

华: 现在肯定没有了。 我离开之后, 也不允许我个人留下。 编辑室也不一定留下, 因为搬迁, 资料有过处理。

张: 当时怎么选稿? 筛选的要求和标准有哪些?

华: 这个可以概括为一个字: 新。 材料新、 观点新、 问题新、 视角新, 有论有据。 当然还要文字简练, 条理清晰,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那些人云亦云, 东拼西凑, 没有新意, 文字晦涩的就抱歉了。如果文章有内容, 有价值, 只是结构、 文字表达的问题, 除了请作者修改, 或由编辑修改, 甚至重起炉灶, 代劳成文, 给予发表。 我就曾做过这样的工作。

张: 除了向功成名就的学者约稿, 《教科版》如何发掘新人?

华: 这方面我们非常重视, 经常刊发一些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的毕业论文。 毕业季之后, 我们刊物都会刊载一些学生的文章, 有时开辟大篇幅的专栏一期。

张: 当时谁提出从学位论文中发掘文章?

华: 这些老先生都带研究生, 他们对自己的学生都知根知底。 即使不是自己的学生, 通过导师推荐, 了解, 有所把握。 当然这不局限于本校, 外校学生看到以后也会投稿, 也有外校导师推荐。 我们学报具有发表学生论文的传统。 “文革”之前, 我们这一届学生就有好几位同学的学年论文刊登在学报《哲社版》。 其中就有我与同学郭亨杰合作撰写、 由邵瑞珍老师指导的学年论文《汉子难易度初探》。《教科版》继承了这个传统, 刊物发表的文章没有身份限制, 唯一看重的就是文章的质量。

张: 瞿葆奎先生当时对办刊有什么主要设想?

华: 前面已经说过, 瞿先生担任《教科版》主编后, 一直在思考如何办好教科版? 刊物发挥什么作用? 办出什么特色等等问题。 瞿先生形成了扩展视野、 集思广益、 重树争鸣风气的思想, 推动了以下举措: 扩展视野, 发特约稿; 集思广益, 组织专题讨论; 重树争鸣风气, 开展学术争鸣, 期盼以此推动教育科学的深入研究。

张: 特约稿集中体现了《教科版》办刊的国际化取向。 当时特约稿是如何约请的?

华: 我们一方面通过邀请来华讲学的教育专家推荐; 另一方面通过出国的进修学生、 访问学者及参加国际教育学术会议的老师推荐, 确定对象。 然后再请与其有联系的老师代为约请, 也有我们直接去信联络的。 您知道张人杰老师吧?①张人杰: 1939 年生, 上海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 教科院副院长, 广州大学教科所所长, 长期从事教育社会学、 比较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 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IIPE)工作, 并应邀赴23 个国家和地区讲学或参加学术活动。也是帮助我们的约稿人之一。 我们曾发表过美、 英、 日、 苏等国学者的特约稿, 涉及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人类学、 课程教学论、 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门类。

张: 怎么处理特约稿?

华: 特约稿都是外文, 语种不一。 首先请相应语种的老师翻译成中文, 然后按照常规处理。 请人翻译也十分不易。 特约稿刊发后, 我们支付不起外币稿费, 只能以我们的标准按照中文字数计算稿酬(人民币), 以其稿酬购买、 赠送比较珍贵、 富有中国元素的礼品代之。 作者对礼物还是很喜欢的。

张: 当时特约稿多不多?

华: 不算少, 自从栏目开办后, 基本上每期至少有一篇。

张: 那请您再谈谈“专题讨论”和“学术争鸣”两个栏目的办理情况?

华: “专题讨论”就是关注一个主题, 或者一个热点问题, 邀请各路专家学者以及对此问题感兴趣的教育工作者, 撰文发表己见。 各种意见集中发表比起分散在各个刊物要好, 可以发挥规模效应, 影响更加深远一点。 专题讨论不求有统一的结论, 只要互相能够得到启发, 事后能够更深的研究就好。至于“学术争鸣”, 只是就学术观点、 研究方法、 材料应用、 研究结果方面开展争论, 对事不对人。 学术的发展要有争论。 没有争论, 研究不能深入, 就会死气沉沉。 只有百家争鸣, 才能百花齐放。 参与争论者, 涉及的或许是一个学校(单位)内的不同人, 或许是不同学校(单位)的不同人。 我们也有担心,会不会造成矛盾? 不过, 事后似乎没有听到这样的反映。

文章来源:《传感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cgjsxb.cn/qikandaodu/2021/0708/477.html



上一篇:铅卤钙钛矿纳米晶的电致化学发光
下一篇: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传感技术学报投稿 | 传感技术学报编辑部| 传感技术学报版面费 | 传感技术学报论文发表 | 传感技术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传感技术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